东方网记者熊芳雨于7月1日带来报道:芬兰知名指挥家萨洛宁并非首次造访上海,然而此行却让他感到格外激动。7月1日夜晚,上海的上空因美妙的乐音而熠熠生辉。埃萨-佩卡·萨洛宁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登台献艺,正式开启了2025年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的序幕。萨洛宁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感慨道:“每当我踏入上海的这片土地,总能深切地体会到这座城市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与广泛接纳。”
MISA,作为我国视野开阔的古典跨界音乐盛事,经过十六年的积累与沉淀,已然成为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关键桥梁。据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萍透露,本次音乐节无疑是一场音乐盛宴:7月1日至13日,将有11支顶尖音乐团队、近50位指挥家和独奏艺术家、超过300名海外艺术家以及2500余名学生,共同呈现29场线下演出和20余场线上直播。纽约爱乐乐团之外,汉堡国家爱乐乐团等众多国际知名乐团亦相继加入,同时还有11场覆盖全城的交响音乐会以及6场以环保为主题的讲座等丰富活动,全方位呈现了音乐与绿色理念的紧密结合。
音乐纽带:跨越国界的艺术对话
在音乐会即将举行之际,萨洛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着重指出此次演出的深远价值:“音乐不仅仅是艺术展示,更是连接两国人民心灵的纽带。”谈到与纽约爱乐乐团的合作,这位指挥家不吝溢美之词:“它堪称世界上最杰出的乐团之一。”他回想起自己曾作为乐团的常驻作曲家,心中涌起对如今重逢的奇妙缘分的感慨,尤其是对乐团趋向年轻化的趋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提到,年轻乐手们带来的充沛活力,与经典作品相遇时激发出的独特化学反应,正是古典音乐得以不断传承与发展的魅力所在。
在本届音乐节期间,萨洛宁携手纽约爱乐乐团,精心筹备了两场备受瞩目的演出。7月1日,一场法国音乐作品专场活动如期举行,这一天既是拉威尔诞辰150周年的纪念日,也是德彪西的《大海》问世120周年的重要时刻。乐团精心呈现了拉威尔那部充满童话色彩的《鹅妈妈》组曲,德彪西那幅描绘海洋神秘景象的《大海》,以及柏辽兹那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热情的《幻想交响曲》,以此向法国音乐的“黄金时代”致敬。
7月2日,德国作品专场活动特别邀请了因在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雨中演奏”而名声大噪的法国钢琴家康托罗夫。他将与乐团携手,共同演绎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其中“奥菲欧与野兽对话”般的戏剧张力尤为引人入胜。此外,他们还将呈现《第三交响曲“英雄”》中蕴含的启蒙思想,以及其壮丽的音乐篇章。
上交大厅中用“垃圾”制作的装置艺术
以环保为核心议题的MISA大会,在诸多细节之处展现了其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理解。萨洛宁对于这一主题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在所有艺术形式中,古典音乐无疑是环保的典范——它仅通过乐器和旋律来传达情感,无需繁琐的包装和能源的浪费。这一理念与音乐节的创新举措相得益彰:将传统的厚重印刷节目单升级为集演出信息和深度文章于一体的七月刊杂志,此举不仅降低了纸张的消耗,还为文化收藏增添了价值。
传承创新:“音乐园丁”的时代使命
萨洛宁身为旧金山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以及诸多国际乐团的“荣誉指挥”,一直致力于扭转古典音乐界“重视传统而轻视现代”的格局。他坦率表示:“在勃拉姆斯活跃的时期,交响乐会上演的皆是当时的新作。时至今日,我们亟需更多的勇气,将杰出的现代作品带到舞台上。”他将音乐比作“不断成长的森林”,自称“园丁”:“那些先辈们遗留的杰作构成了音乐的根基,而指挥者的职责则是引领音乐在新的时代中持续焕发新生。”
实际上,萨洛宁与上海的渊源早已紧密地与音乐传统相连。追溯上海交响乐团与纽约爱乐乐团的携手历程,它们堪称国际音乐交流的楷模:自2010年起,两团在纽约中央公园共同演绎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曲,再到共同委托创作了《甜蜜的早晨》和《上海!上海!》等作品。自创立“上海乐队学院”以培养音乐人才,以及将“中国农历新春音乐会”塑造为国际知名的文化标志,双方在音乐表演、教育推广、艺术创作等多个领域不断深入合作,使得音乐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随着萨洛宁指挥棒的挥动,纽约爱乐乐团奏出了首个音符,标志着这场将艺术、环保理念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音乐之旅正式拉开帷幕。在炎炎夏日,上海夏季音乐节不仅为听众带来了美妙的视听盛宴,更以音乐为载体,在上海的文化长卷上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绿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