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转债市场遭遇了“退出潮”的冲击,与此同时,新一轮的涨势正在逐步显现。银行转债的大规模离场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这一动向不仅对机构的投资策略产生了显著影响,还引发了众多投资者情绪的波动。
银行转债“退出高峰”
自7月份起,可转换债券的“退出潮”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齐鲁转债发布了强制赎回的公告,今年已有5只转债确定将提前完成赎回。除此之外,考虑到自然到期和转股的影响,预计到2025年,至少会有7只银行转债从市场中退出。年初时,银行转债共有13只,而现在的大规模退出使得存续规模与年初相比至少减少了超过900亿元。这一变化促使机构对配置替代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
齐鲁转债提前赎回
7月5日,齐鲁银行发布了一则公告,公告中提到,在6月3日至7月4日的15个交易日内,齐鲁银行股票的每日收盘价未曾跌至“齐鲁转债”的转换价格130%以下。这一现象激活了赎回条款的执行条件。值得注意的是,“齐鲁转债”是在2022年12月发行的,其到期日原定于2028年12月,初始发行额达到了80亿元人民币。截至 6 月 30 日,累计未转股的资金总额已达到 53.39 亿元。这一数额在执行强制赎回后,使得该可转换债券成为今年第五个提前完成赎回的品种。
部分转债即将摘牌
杭银转债已正式从市场撤出,南银转债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期定在7月14日,其最终转换股权的日期为7月17日。在此之前,中信转债在3月份到期并从交易所摘牌。目前,齐鲁转债和南银转债均加入了提前赎回的行列,同时,还有10月份到期的浦发转债。这一连串事件表明,银行转债正逐步退出市场,市场结构经历了显著变动。
往年强赎情况对比
据相关数据揭示,先前已有七只银行发行的转债实现了强制赎回程序。具体来看,2015年的上半年共有三只转债进行了强制赎回,而2019年的年中又有另外三只转债完成了这一操作,这些强制赎回事件均发生在A股市场的牛市阶段。目前进行的这次强制赎回,业界普遍认为与银行板块近期的表现有着紧密的联系,自去年9月份以来,银行板块表现强劲,从而引发了新一轮银行转债强制赎回的热潮。
引发机构配置调整
银行转债作为核心投资选项,其大规模退出市场促使机构投资者积极寻求替代配置方案。据行业分析,公募基金持有的债券规模可能短期内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公共事业公司以及国有和中央企业发行的转债成为新的投资趋势。鉴于此,机构投资者需重新调整资产配置策略,主动探索新的投资机会,以适应市场形势的演变。
市场前景待察
本轮银行转债的“退出潮”对市场产生了显著冲击,这一现象不仅调整了机构的投资策略,还作用于投资者对未来市场的心理预期。在市场走势、银行板块动向、公用事业及国央企转债能否满足机构需求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同时,银行转债的大规模退出可能引发的金融市场长期影响,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投资者是否应当跟随机构的投资趋势,将资金投入公用事业领域,以及国有或中央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债券?欢迎点赞、分享,并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