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而言或许并不熟悉,然而近几年来,它却频繁地出现在国际新闻的版面之上,尤其在与我国相关的报道中。这样一个人口不足三百万的国度,竟然在对待我国的外交政策上采取了强硬的立场,以至于被冠上了“反华先锋”的称号。然而,时至今日,它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无路可走的困境,经济遭受重创,在外交领域也鲜有人伸出援手。立陶宛到底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它还能翻身吗?
首先,让我们来聊聊立陶宛的基本状况。它位于欧洲东北部,毗邻波罗的海的东岸。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一同被誉为“波罗的海三国”。其国土面积大约为6.5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不足300万,确实可以称之为一个小国。在历史的长河中,立陶宛的命运颇为曲折。14世纪时,它与波兰携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联邦,但随后却不幸被沙俄所吞并。进入20世纪,立陶宛又沦为苏联的领土。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立陶宛才终于重获独立。
立陶宛在独立后,迫切渴望融入西方世界。2004年,该国成功加入欧盟与北约,正式成为西方阵营的一员。鉴于其与俄罗斯接壤的地理位置,立陶宛对俄罗斯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这一地缘政治状况亦对其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与中国之间的交往,起初却颇为融洽。从2009年至2019年,两国间的关系保持相对稳定,高层间的互访频繁,贸易规模持续增长,文化交流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然而,这一所谓的“黄金时代”并未延续太久,2019年之后,立陶宛的态度突然发生了转变。
立陶宛咋就成了“反华先锋”?
立陶宛走向“反华”的道路并非短时间内形成,而是逐渐演变的结果。让我们来关注几个关键事件:
退出“17+1”机制
2021年5月22日,立陶宛外交部长加布里埃柳斯·兰茨贝吉斯公开发表声明,宣布立陶宛将退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同参与的“17+1”合作框架。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该机制“割裂了欧盟”,并对立陶宛未从中获得实际利益表示不满。此事件标志着立陶宛与中国关系的正式破裂。
搞了个“台岛代表处”
后续举措更为严厉。2021年7月20日,台岛省在维尔纽斯市设立所谓的“台岛代表处”,立陶宛政府对此表示了赞同。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该代表处直接以“台岛”命名,而非国际上通行的“台北”名称。此举无疑是对中国底线的公然挑衅。11月18日,该代表处正式启用,紧接着,我国迅速召回驻立陶宛大使,仅仅三天后,两国关系便降至代办级别。这事儿可把中立关系推到了冰点。
在新疆问题上瞎掺和
限制中国企业
立陶宛不仅在外交领域发起挑战,更在经济层面采取行动。2021年,以“国家安全”为借口,该国禁止使用由中国企业生产的行李安检设备于立陶宛境内机场,此举显然是对中国企业的针对性敌对行为。
这些事件叠加起来,立陶宛似乎已经完全站在了中国的对立立场。外界有人赞誉其“勇敢”,然而在中国这边,并未坐视不管,相应的反击措施迅速展开。
中国并非易与之辈,面对立陶宛的挑衅,反击行动自然不会缺席。在外交层面,我国先是召回驻立陶宛大使,随后将双边关系降至代办级别,这无疑是将立陶宛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在经济领域,我国直接采取制裁措施,导致立陶宛对华出口业务瞬间中断。
统计资料表明,在2021年12月份,立陶宛对中国的出口额急剧下降了91.4%,其中木材和乳制品等主要商品销售陷入停滞。整个2022年,立陶宛与中国的贸易总额由先前的1.5亿欧元锐减至不足2000万欧元,直接导致数亿美元的损失。对于这样一个经济体量原本就较小的国家而言,这样的打击无疑是严重的。
立陶宛为啥这么干?
这么一个国土面积不大的立陶宛,为何竟敢与中国正面冲突?这其中涉及诸多因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地缘政治的算盘
立陶宛与俄罗斯相邻,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唯恐有一天会被这位老邻居摆布。因此,它紧紧依靠美国和北约的支持。近年来,美国与中国关系紧张,立陶宛敏锐地察觉到风向,认为有必要表明立场,站在美国一边,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安全保障。
国内政治的推手
2020年10月,立陶宛举行大选,中右翼的祖国联盟成功当选。新组建的政府提出了“价值观外交”的口号,着重强调与美欧在价值观上的共鸣。这些人掌权后,对华政策发生了显著转变,他们认为与中国对立能够彰显自身的道德优势。
经济上的小九九
立陶宛认为“17+1”合作并未为其带来显著利益,甚至感到自己在中国面前吃了亏。在退出该合作机制后,该国意图通过与中国对抗,来吸引美国和欧盟的资金注入。然而,这种策略显得过于幼稚。
想出名想疯了
这个小国在国际舞台上鲜少引起关注,然而立陶宛此次举动却意外地吸引了众多目光。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将其誉为“民主斗士”,这一赞誉让立陶宛政府颇感自豪,仿佛终于获得了应有的重视和地位。
立陶宛如今啥处境?
立陶宛的这一系列动作,表面上看颇为风光,然而实际上却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当前的局面,简而言之,可以用“凄凉”二字来形容。
立陶宛因我国制裁而遭受严重经济损失。其木材产业遭受重创,乳制品滞销,港口货物堆积如山却无人问津。2022年初,立陶宛企业界哀声载道,众多企业家涌向政府门前抗议,声称该政策摧毁了他们的生计。据估算,经济损失至少数亿美元,对这样一个小国而言,无疑是致命打击。
立陶宛原本寄希望于欧盟和美国的援助,然而实际情况却给了它重重一击。欧盟虽然口头上表示支持,但真正需要资金援助时,各国纷纷退缩。美国虽然提供了6亿美元的出口信贷,但这笔资金与立陶宛所遭受的损失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德国、法国等大国根本不愿介入,使得立陶宛在国际舞台上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民众并非愚昧之辈,察觉到生活愈发艰难,立陶宛国内的反对意见愈发高涨。2022年1月,即便是总统瑙塞达也公开发表言论,指出“台岛代表处”使用“台岛”这一名称或许存在不当。此言一出,立陶宛国内舆论哗然,有人认为政府此举过于荒唐,也有人认为政府应当及时改正。
立陶宛还有出路吗?
眼下这局面,立陶宛似乎只剩一条路可走:跟中国服软,求和。
2025年6月28日,立陶宛总理向我国递交了一份建议书,表达出希望恢复外交关系的意愿。这一举动颇具深意,反映出立陶宛在压力之下,试图寻求回头路。然而,我国对此并未立即作出回应,恐怕仍在权衡利弊。
若欲与中国改善关系,立陶宛须展现出真诚。首先,必须在台湾问题上承认错误,并停止挑衅行为。其次,在新疆等敏感问题上应保持沉默,避免无谓的干预。此外,在经济领域也应有所表示,例如开放市场,积极欢迎中国投资等。
这条路确实不易通行。在立陶宛,政治上的压力颇为沉重,而美国方面似乎也不愿意坐视其“屈服”。同时,中国这边还需评估立陶宛是否值得再次给予机会。因此,这桩事情能否成功,实在难以预料。
立陶宛此番“反华”之行,表面看似热闹非凡,然而结局却是自己落得狼狈不堪。在经济上遭受损失,在外交上孤立无援,如今只能硬着头皮寻求和解。此事警示我们,小国在国际舞台上玩火自焚,务必谨慎行事,切勿自取灭亡。
立陶宛的前景如何,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降低姿态,明确自身的位置。在我看来,在国际政治的复杂环境中,小国必须懂得把握时机,不宜盲目充当他人的“急先锋”,否则最终受损的可能是自身。您的看法又是如何呢?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国际部编撰的《大国之声:人民日报国际评论“钟声”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