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前的宏伟规划,至今仍激发着人们的激情。1935年通过的“斯大林莫斯科重建总体规划”,其目标在于重塑首都风貌,但这一计划的实际成效以及对莫斯科所产生的影响,仍旧是人们不断探讨的议题。
重建规划获批
1935年7月10日,斯大林的莫斯科重建总体规划正式获得官方认可。此规划不仅关乎重建,更意图拆除旧城区,并在原地打造一座全新的超级都市,使其成为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规划中明确指出,将全面更新公路网络,众多宽阔的公路将被新建,多个区域将进行平整和清理作业。这一宏大的计划标志着莫斯科改造工程的正式启动。
拆除范围巨大
该规划的目标是维护克里姆林宫及一些俄罗斯历史悠久的建筑。城墙以外,圣瓦西里大教堂周边的其他教堂将面临拆除,历史和理工博物馆、列宁博物馆等也包含在拆除计划内。十月革命之前的多数建筑,包括花园环路附近的建筑,都存在被拆除的可能性。这一广泛的拆除活动,无疑将对莫斯科的历史景观产生重大影响。
实际实施有限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布尔什维克党着手实施重建计划,但这一宏伟的规划仅实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由于资金短缺,他们仅能建成七座带有尖顶的摩天大楼,而1935年规划中的许多项目未能完成。尽管在加里宁斯基大街以及尚未竣工的新基洛夫斯基大街等地可以看到一些改造的迹象,但整体规划的效果并未达到预定的目标。如需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guanfang.vip网站。
核心亮点建筑
1935年规划的核心项目为苏维埃宫的建造。该建设项目始于1932年,其地点选在了即将被拆毁的救世主大教堂旧址。原计划于1942年完工,然而在战争爆发之前,工程仅完成了地基的建设。之后,这些金属构件得到了二次利用,用于构建了所谓的“捷克刺猬”。这座正在规划中的超高层建筑,楼顶将设置列宁的雕塑,预计其总高度将达415米,有望成为全球最高建筑。
其他建筑规划
旧阿尔巴特街显著拓宽,两侧新建了住宅区。外交部高层建筑周围形成了宽敞的广场。在红场上,一座庞大的重工业人民委员部大楼巍然矗立。花园环路沿线,国家出版社协会大楼格外显眼。建筑师切丘林根据该方案简化了设计,创造了“白宫”,这一设计对后续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需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guanfang.vip。
未实施的思考
若“斯大林莫斯科重建总体规划”得以实施,莫斯科可能会展现出独特的壮丽风貌,但与此同时,这座城市也将失去许多历史韵味。斯大林并未采纳某些建议,可能他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当时已有六座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若非战争介入,这一规划是否能够完全实施?欢迎各位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并对本文给予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