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中国医疗器械产品设立了不必要的贸易障碍,这些障碍限制了其参与公共采购活动。针对此情况,中国迅速作出了反击。这场贸易争端将如何改变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竞争格局?我们将持续关注并报道这一事件的最新动态。
贸易摩擦开端
2024年4月,欧盟对中国的医疗器械采购市场实施了《国际采购工具》的调查行动。在2025年1月发布的调查报告中,欧盟主要对省级招标活动中有关“国产化率”的规定提出了质疑。至2025年6月,欧盟颁布了一项禁令,明确禁止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参与任何价值超过500万欧元的公共招标项目。该禁令的覆盖面极其广泛,包括了价值高达1500亿欧元的欧盟公共采购市场。这一范围几乎涵盖了欧盟所有公共采购的领域。
中方迅速反制
欧盟攻势仅数日,7月6日,我国财政部便迅速推出了一系列对等反击策略。这些策略明确指出,针对金额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的政府采购项目,欧盟企业将不被允许参与。同时,我国商务部发言人进一步指出,这一策略仅适用于从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产品,而在中国境内由外资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则不受此影响。
贸易现状情况
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医疗器械对欧洲的出口金额稳步增长,增幅达到11.65%。欧洲市场依旧是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第二大目的地。尽管如此,欧盟颁布的禁令或许会对出口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欧洲市场对于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而言,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海外市场角色。公共采购领域实施的限制性政策可能会引发订单数量的下降,并且这一现象还将对市场占有率产生一定的挤压效应。
企业应对困境
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投资者交流平台上,多家医疗器械企业面临投资者针对欧盟销售额的连续多次询问。近期观察表明,欧盟设置的贸易壁垒对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进军欧洲市场造成了显著障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竞争激烈,拓展海外市场原本被视为一项关键战略,但如今却遭遇了额外的挑战。
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遭遇众多困难,企业仍具备成长的可能性。它们可采取与国内企业携手、设立海外制造基地等多种策略,以突破贸易障碍,并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比如,与欧洲企业共同设立研发机构等。尽管全球医药行业承受着重压,欧美地区在医疗产品支付领域依旧占据优势,海外拓展业务仍具显著吸引力。
产业格局重塑
以“公平竞争”为议题的贸易摩擦预计会对全球医疗器械产业的布局产生显著效应,这一效应预计将在短期内显现。价格的大幅下调导致国内企业的盈利空间受到挤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从长远角度考量,这场争端或许将推动全球医疗器械产业资源的重新配置,并激励企业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和寻求技术创新。
这场贸易争端或许会对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拓展产生哪些影响?对于这一问题,您有何独到见解?诚挚邀请您留下评论、点赞,并将此内容分享至您的社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