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家长面临这一困境:尽管他们的孩子拥有非凡的天赋,但学业成绩并未取得显著提升,甚至有的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实际上,这一现象可能是由某些不良的思维模式所引起的。
放大挫折思维危害多
过度强调学习中的小挫折是一种常见的错误观念。家长和教师有时可能无意中向学生传递“连如此简单的事都学不会,将来还能成就什么”的消极观念。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学生可能会认为一次的失败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心理负担不断加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微小的挑战时,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逃避;这种逃避行为进一步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了畏惧情绪。
天赋固定论要打破
这一观点,即能力与生俱来且不可改变,会导致一系列负面后果。孩子们可能会因此退缩,回避那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面对困难,他们可能会将失败归咎于自身“缺乏天赋”。家长可以借此机会向孩子阐释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并教导他们“大脑如同肌肉,通过持续锻炼,能够不断强化”。家长可参考孩子过往的成就案例,同时结合对成长过程中所观察到的进步,帮助孩子逐步消除对天赋的固有认知。
外在奖励驱动不可取
若孩子对外部激励过度依赖,他们可能会丧失对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例如,他们可能会仅仅为了躲避家长的责备而学习,而不是因为对知识的真正好奇和热情。家长应当指导孩子,将学习与个人兴趣相融合,当孩子对游戏产生兴趣时,家长可以鼓励他们探索游戏策略,学习编程设计,从而使学习转变为一种由兴趣驱动的行为。
比较心态不可有
在评估价值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的差异往往被忽略。接连不断的失败可能会使孩子感到绝望,错误地认为努力是徒劳的。家长可以尝试为孩子设定一些易于实现的小目标,或者关注他们的兴趣所在,通过参与实际的项目来让孩子感受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减轻比较带来的心理压力。
家长干预需适度
家长过度介入可能会让孩子丧失独立能力;他们可能会因为负面标签而影响自我认知,例如,“如果你觉得我笨,我就会真的表现得笨拙”。家长应当审视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应对孩子学业上的停滞表示怀疑,同时应减少对孩子的不当干预。
树立正确学习观
将情感与学业成绩相联系可能导致儿童心理发展不成熟。部分家长持观点,认为知识不具备实际意义,对某些学科存在排斥心理。家长应保持理智,在关注孩子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应重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此外,通过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并结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孩子认识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多数人普遍认为,在这些对孩子们造成不良影响的观念中,究竟哪一种观念对孩子们的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