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血铅含量近年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针对铅和重金属污染的防护意识仍需加强。面对重金属含量超标的情况,无论是公共机构还是个人,都需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和预防措施。以下内容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儿童血铅现状
2006年,国家卫生部门发布的《预防指南》揭示了我国儿童血铅水平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态势;然而,多数城乡儿童血铅水平达到或超过200μg/L的比例仍然相对较低。自2000年以来,我国已明令禁止使用含铅汽油,这一举措对于有效遏制土壤、水源和空气中的铅元素含量具有积极作用。尽管如此,在那些存在或疑似存在工业铅污染的地区,儿童铅中毒的风险依然不容忽视。
检测服务难题
国内顶尖医院的检验科负责人指出,尽管血铅检测的技术和设备需求并不复杂,但能够提供此类检测服务的医疗机构却相对较少。首先,血铅检测必须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技术,这需要特定的试剂和设备支持,同时,还必须定期执行质量控制与审查程序。其次,考虑到检测病例的数量相对较少,这导致众多医疗机构在推进该项检测服务方面普遍缺乏主动性和热情。
筛查政策规定
《预防指南》提出,对儿童进行铅中毒的全面检测并非必需,但在工业铅污染区域或疑似受到铅污染的地区,进行检测是合理的选择。《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分级及处理原则(试行)》明确了血液中铅含量作为诊断依据,并对诊断的分级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详尽说明,此举为儿童铅中毒的诊断和治疗流程提供了标准化指导。
污染类型情况
在分析过去十年全球范围内重金属中毒事件时,我们发现这些事件主要是由环境污染引起的,这种污染涵盖了土壤、水源以及空气等多个方面。此外,资源回收环节,特别是电池等物品的处理,也导致了污染。这些环境污染通过食物链等途径,对儿童的血铅水平产生了影响。同时,若资源回收污染处理不当,也会导致大量重金属的释放,从而对公众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机构处置建议
疾控部门资深专家指出,在农业种植区,尤其是粮食和蔬菜种植区,必须强化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检测工作。只有当检测结果显示符合既定标准,这些种植基地方可投入使用。对于检测未达标者,必须执行土壤修复措施。同时,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些国家在发达国家中,由于镉、汞等工业污染物的存在,引发了诸如“水悮病”和“痛痛病”等健康危机,这些应对措施值得我们学习。
个人预防提示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重症医学科负责人申捷强调,存在接触铅或其它重金属潜在风险的孩子和成人,需要定期接受检查与监测。同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提出,公众需重视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更换衣物等,以减少重金属进入人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