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不管看不看足球,大概率会刷到“苏超”。
众所周知,“苏超”赛事备受瞩目,而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对这一业余赛事的关注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出圈指数”这一概念:结果显示,在关注者中,非传统球迷的比例高达近八成。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通称“苏超”,由江苏省内13个城市组成的“十三太保”球队参与角逐。自5月10日赛事启动以来,迅速赢得了广泛关注,晋升为热门话题。截至6月21日,以#苏超、#苏超联赛等为主题的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播放量已超过110亿次。
7月2日,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公布了由3189位江苏省常住居民参与的“‘苏超’赛事影响力与融合发展专题调研”的相关数据。这一地方性业余体育赛事,其热闹程度完全不亚于国家级的职业赛事。根据江苏省体育局的数据显示,
研究结果表明,超过九成五的江苏民众对“苏超”有所了解,这一比例包括了职场精英、学子、农夫、家庭主妇以及退休人员等各个社会阶层。在受访者中,有超过半数的人表示他们关注“苏超”主要是受到网络热门话题的推动,而在这些关注者中,非传统足球爱好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借助“苏超”赛事的契机,江苏13座城市竞相开展各类活动。“征服花果山,品尝水蜜桃”,“无锡水蜜桃,让你见识‘鸭’的威力”……各式宣传标语充满激情,官方更是降低姿态,主动加入网络“梗”的互动,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赛事的知名度。
“苏超”为何能够走红于更广泛的领域?这一现象的兴起又带来了哪些影响?从“村超”演变至“苏超”,二者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借鉴和思考?
“苏超”凭啥火出圈?
6月1日,正值“苏超”联赛第三轮赛事的最后一天,南京队与无锡队的对决在五台山体育中心体育场上演。这一天,现场观众席上座无虚席,共有15669名球迷热情参与。其中,众多中小学生也加入了观赛队伍,他们有的撑着雨伞,有的穿着雨衣,与父母一同组成观赛团队。
比赛伊始不到两分钟,南京队便率先攻入一球。尽管无锡队球迷在人数上并不占优势,但他们始终不遗余力地为自家球队鼓劲助威。经过一番激战,南京队以1比0的比分战胜了无锡队。
“苏超”第三轮赛事于六座城市展开,吸引了超过九万球迷亲临现场。自5月10日赛事启动至今,已成功举办18场对决,累计观赛人数突破19万,平均每场观众数超过万人,这一数字已超越了众多职业联赛的观众人数。
苏超的比赛并不轻松,然而每一场赛事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江苏13座城市的独特文化特色,正是通过这些比赛得以展现,实现了“自我展示”。
赛前官方海报上以“盐水鸭对水蜜桃”为主题,竟巧妙地提出了“败则水蜜桃添盐,胜则盐水鸭加糖”的口号。这场在刘邦的故乡徐州与项羽的故乡宿迁之间进行的对决,仿佛是在实现一场穿越千年的古老愿望。
互联网上造梗大赛的热潮四溢,同时吸引了众多目光投向“苏超”,他们纷纷前往现场一睹风采。造梗大赛、网络热度、现场赛事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共同打造了“苏超”一个接一个的精彩瞬间。
“苏超”球队以各自所在的城市为名,队员涵盖众多职业,诸如教师、学子、快递小哥、程序员等。此次赛事吸引了516位球员踊跃参与,他们的年龄跨度从16岁至40岁。这种“全民足球”的崭新模式,有效地缩短了普通民众与足球之间的距离。
它突破了准入的界限,坚守“能者上”的信念,球队以各自的城市为名,关乎城市的荣誉。江苏的“十三太保”个个都充满斗志,不轻易认输。各城市的市民也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虽然城市各不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既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也尊重了对手。
随着“苏超”赛事的关注度持续上升,众多城市纷纷意识到,原先规划的赛场已无法满足超万人观赛的需求,因而亟需寻找座位更多、设施更完善的比赛场地进行更换。
第三轮赛事落幕之际,南京、苏州、南通、常州四地球队纷纷提出更换主场赛事的举办场地,旨在吸引更多球迷亲临现场,共同体验比赛的激情与热烈。
目前,“苏超”常规赛已经完成了五轮的比赛,其中第五轮的平均现场观众数量达到了3.08万人,这个数字是首轮观众数量的四倍之多。鉴于门票供不应求,越来越多的球迷选择通过电子设备和户外大屏幕等途径来观看比赛的转播。
6月29日,南通滨江体育公园的LED巨幕前聚集了众多观众,他们正热切地观看着“苏超”足球赛事。“南通发布”的镜头捕捉了这一幕。
“苏超”“村超”,带来哪些启示?
两年前,贵州黔东南的“村超”迅速走红,吸引了广泛关注。而今,“苏超”亦在短时间内崭露头角。这两个现象究竟有何相似之处?它们又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有益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万喆指出,这两个事物的根本相似之处在于重返体育的根本精神和文化的契合。它们共同搭建了一个无需门槛的参与平台,使体育重新融入大众生活,成为人们表达热情的舞台。“这些共同点亦反映出,体育的活力在于深入民间、融入文化、服务于民众。”
万喆指出,“苏超”赛事所创造的价值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促使短期消费急剧上升,而且从长远来看,还能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此外,城市借此赛事传播了文化象征,为中小城市树立了一个低成本、高共鸣的品牌推广典范,并达成了经济活力提升和城市形象重塑的双重效果。
万喆指出,通过足球这一媒介,苏超将江苏的“散装”文化转变为推动发展的动力,不仅激发了地方经济的活力,还重新定义了体育赛事的价值。这种“体育与文化与城市相结合”的模式,或许将为中国基层赛事的突破提供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