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酷暑难耐的夏日,大众普遍在寻找降温避暑的途径,然而长沙市第四医院中医科负责人、资深主任医师李洁芳却提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养生理念——“以热克热”。这一观念与常规认知相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那么,这一观点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中医哲理
“外热内寒”特殊状态
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人体汗液分泌量也随之增多,这可能导致体内阳气外泄,进而出现阳气不足的现象。在此期间,人体表现出“外热内寒”的生理特点,类似于地窖或水井,夏季体温有时甚至可能低于冬季。过度依赖空调、过量饮用冷饮以及穿着过于单薄等不良生活习惯,容易导致寒邪趁虚而入,引发多种不适症状。
“春夏养阳”好时机
依据中医“春夏养阳”的理论,夏季成为关照阳气、驱逐寒气、防范疾病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民众可采取食用具有补充阳气功效的食物,亦或采用辛温通阳的外部治疗方法,以此来调节体内阴阳的和谐,祛除阴寒及湿寒等旧患,进而降低秋冬季节疾病复发的风险。运用热能反制热能的战术,可显著增强血液循环的效率,加快新陈代谢的速度,同时也有利于将体内多余的热能排出体外,从而使人感受到更加舒适的体验。
温和方式促健康
在炎热的夏季,应避免追求过高的气温,转而采取温和的养生方法。泡脚时,适宜使用35℃至37℃的水温,这样做有助于适当扩张皮肤血管,其散热效果比冷水更佳,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健康。另外,食用羊肉、牛肉等温性肉类,有助于温补阳气、驱散寒气,尤其适合夏季手脚冰凉、气血虚弱的人群。热粥不仅能有效清热润燥,还能对脾胃起到保护作用;适量运动有助于新陈代谢的加快,而出汗则是调节体温的有效方式。
辅助治疗多种疾病
夏季养生可以选择“热养法”,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人们顺利度过炎热的夏季,还能对养护阳气产生显著作用。此外,对于肩周炎、鼻咽炎、肠胃炎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病症的治疗,该方法同样展现出良好的效果。它通过温和的途径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并有效排除体内多余的热量,进而全面提升人体的健康状况。
“以热制热”需适度
李洁芳指出,在实施“以热制热”策略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分寸,力求在“热养”和“防暑”之间达到平衡。对于体质偏热的个体,他们往往偏好凉爽,对高温较为敏感,因此在夏季大量食用生姜等温补食物,可能会使身体燥热感增强。相反,对于体质偏寒的人群,在三伏天适量摄入温补食品,有助于增强阳气。特别是针对那些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个体,在衡量“热度”这一指标时,务必全面考虑其健康状况,并且持有谨慎的评估态度。
结合病情控“热度”
夏季,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长者来说,沐浴或泡脚时水温应维持在约30℃左右,且每次沐浴或泡脚的时间不应超过15分钟。鉴于个体体质和病情存在差异,在采用“以热制热”的养生方法时,需依据个人实际情况,科学选择并适时调整养生措施,以确保健康养生的成效。
您是否认为“以热攻热”的保健方式适合个人的体质状况?敬请于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并对本篇文章给予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