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一份七月份的健康预警通报。通报中明确指出,公众必须对多种疾病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在夏季,各种疾病呈现出特有的症状,这些症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感染性腹泻高发
夏季为感染性腹泻的多发季节,此病症来势迅猛,患者常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者每日排便次数显著增加。若治疗延误,患者可能遭遇电解质失衡、脱水以及代谢性酸中毒等并发症。鉴于此,中国疾控中心建议公众应避免饮用未煮沸的水,并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警惕。一旦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患者应立即就医接受治疗。
登革热疫情上升
我国当前登革热疫情正呈上升趋势。该疾病由登革热病毒引起,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埃及伊蚊叮咬。感染后,病患通常在5至9天内开始出现症状。大多数患者的病情较轻,有的甚至不会出现症状,且通常在1至2周内便能康复。然而,仍有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休克等严重症状,甚至面临生命威胁。在全球范围内,登革热作为一种常见的通过昆虫传播的传染病,广泛流行于超过100个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在我国,该病尚未形成稳定的地方性流行模式,主要依赖输入病例引发本地传播。这种传播现象通常在6月之后逐渐增多,并在8月至10月达到传播的高峰。截至目前,针对登革热病毒,尚无特效药物可供使用,治疗手段主要集中于缓解症状。防控登革热的关键在于对传播病原体的蚊子进行有效管理,以此降低被蚊子叮咬的风险。在公园等公共场所活动时,建议穿着长袖衣服和长裤,并采取使用驱蚊剂等防护措施。若从疫情高发地区归来后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说明自己的旅行史。
食物中毒风险
夏季气温攀升,导致食物腐败速度提升,食物中毒的可能性亦相应上升。故此,在挑选食材时,公众需特别小心,留意食材的新鲜程度及保质期限。在家庭烹饪环节,务必保证食材彻底清洗并完全煮熟。而外出用餐时,则应优先选择卫生状况优良的餐厅。遗憾的是,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可能会经历包括恶心、腹泻以及腹部疼痛在内的多种不适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应当迅速寻求专业的医疗援助。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五月到七月是该疾病的高发季节,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蜱虫叮咬。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血小板减少等症状,而在严重病例中,甚至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进入七月,随着疾病的高发期,人们在户外活动,尤其是进入草丛、树林等蜱虫密集区域时,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该举措涵盖佩戴长裤和长袖服装,并对身体进行蜱虫附着情况的检查。一旦出现不适反应,需及时就医。
高温中暑问题
七月期间,我国多数地区的气温普遍高于往年同期,导致中暑风险显著上升。在这样的高温条件下进行户外活动,人体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等中暑症状。鉴于此,公众需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尽量避免在正午高温时段外出。同时,还应当及时补充水分和矿物质,以保障身体拥有充足能量,维持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尤其是针对老年人和婴幼儿这两个群体,考虑到他们的生理防御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强化防暑措施显得特别急迫且至关重要。
重视地方提示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谭晓东教授指出,我国各地区之间差异明显,疾病风险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执行中国疾控中心提出的建议时,还需重视当地疾控中心和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具体指引,因为这些信息更贴合地方的具体情况,实用性较高。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生活习惯的变化,疾病的发生并不少见。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民众在享受烧烤与冷饮的同时,务必重视食品安全。同时,需注意饮食适量,若身体出现不适,应立即予以关注。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必须立即寻求医疗救治。
在七月炎炎夏日,公众是否会对中疾控及地方机构发布的健康指引更加关注,并自发采取预防措施以抵御各类疾病?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加入此次讨论,并且,我们恳请您为本文点赞并广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