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上海市颁布了《弘扬城市精神 打造电影之城 上海市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旨在促进电影业的兴盛和增强我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软实力。紧接着,在同年十月,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宣告成立,它通过开展理论研究、提供产业咨询服务以及培养人才等多方面的战略部署,为电影产业的进步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在此战略环境下,上海市电影局牵头,联合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以及《收获》APP共同推出了“青鸟”作家导演培育项目,旨在构筑文学与影视之间的转换平台,并成为推动上海电影产业迈向更高水平的崭新力量。
“青鸟计划”致力于推动文学作品IP的转化和作家向导演的身份转变。目前,该项目已精心挑选出四位作家,他们汇聚在阿那亚这个充满梦想的起飞之地,与300位新生代艺术家携手,共同完成了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到宣传放映的电影短片全过程的精心打造。
比翼双飞计划启动:文学与影像的300小时极限碰撞
在2025年阿那亚戏剧节的创新创作板块中,名为“比翼双飞计划”的项目汇聚了一批精选作家和新兴艺术家,他们于短短300小时内,完成了从构思到上映的电影短片制作全过程。6月14日,韩松落担任作家与导演的《浮花》项目正式投入拍摄。紧接着,徐楚舒、走走和吴呈杰三位导演的电影短片《哑剧》、《11.5》以及《该死的夜晚》也陆续开始了拍摄工作。在这过程中,阿那亚海滩成为了创作的主要阵地。
此处,既有着独具慧眼的选拔与发掘,又有着艺术家们间的激情碰撞,更是在辛勤汗水与创意灵感交织中诞生的光影篇章。
四部作品各具特色:《浮花》描绘了三位中年女演员在追思夜中记忆的交织,通过戏词展现了人生的起伏跌宕;《哑剧》则讲述了口吃小丑与聋哑男孩之间无声的共鸣,深入探讨了自我认同的问题;《11.5》设定在近未来的工业社会,反映了个体在生存环境中的状态;《该死的夜晚》则以代际漫游为线索,触及了生死议题和告别的温情。目前,这四部短片均已拍摄完成,正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阶段。
首映在即:李少红领衔评委团见证光影绽放
7月28日夜晚,阿那亚沙城电影院将迎来四部短片的海洋首映盛典。李少红、张杨、陈妍希、陈明昊等组成的评审团队将亲临现场,对参赛作品进行“比翼双飞奖”的评选。从苏卡酒店到北岸礼堂,从雀跃镇至海风酒吧,这些地点的美丽光影将汇聚成一首流动的诗篇,在候鸟电影院中,它们将完成一次从文字到影像的迁徙之旅。
青鸟与候鸟共舞,翅膀相互映衬——这番文学与影像的交融尝试,不仅体现了上海电影人才培养的宏伟蓝图,更记录了创作者在紧迫时间中的创意迸发。就如同候鸟迁徙的脚步永不停歇,“比翼双飞”项目将持续为作家提供导演的实践平台,让无数文学梦想在光影世界里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