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自主研制的“小至数字助手”自上线以来不足一年时间,已运用“人工智能与审判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成功实现了对案件材料的智能解析与归纳,以及案件事实思维导图的一键生成等功能。这款深谙法官需求的“AI助手”,显著提升了法官的工作效率,提高了70%。
借助数字化手段助力案件审理,这一举措生动展示了上海二中院在改革创新中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的具体实践。
不仅名为“小至”,二中院近年来在审判实践中持续深入探索,不断研发智能系统:2012年,该院率先推出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并在全市法院系统广泛推广;2019年,该院在全国法院中首次运用智能交互庭审系统协助开庭,荣获最高人民法院颁发的“人民法院改革创新奖”;2020年,成功研发审判监督管理平台,使得长期未结案件数量减少了62.9%,案件平均审理时间缩短了3.4天……
今日(1日),正值上海二中院成立三十载的喜庆时刻。据悉,该院至今已有七起案件被最高院选为指导性案例,六十三起案件收录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五十六起案件被纳入人民法院案例库,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在全国法院中名列前茅。
从这个角度出发,二中院即便已步入而立之年,依旧保持着一种“新生”的姿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需求,该院正致力于推进数字化等改革措施,以期不断推出新的举措,全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服务需求。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1995年,上海二中院挂牌成立。上海二中院供图
从10兆带宽到AI助手
数字化的变革,使得二中院司法行政装备处处长吴海崟深有感触。
三十年前,为了更有效地服务和支持上海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了机构调整,实施了“撤销一个部门,建立两个新部门”的措施,其中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在齐齐哈尔路400号正式挂牌成立。那时,吴海崟刚刚加入法院,他的主要职责是携带一盒磁盘,负责对各部门的电脑进行维护工作。
变化迅速降临。1997年,二中院开始着手构建自身的局域网络。吴海崟回忆说,当时法院内部存在分歧,但“紧跟科技潮流”这一观点最终达成了共识。尽管该院首个局域网的带宽仅限于10兆,但这却助力二中院顺利启动了网络建设。
网络使得各类信息得以广泛流通与交流。在内部网络平台,吴海崟及其团队接连推出了多个实用工具,这些工具极大地便利了法院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与信息共享。
为了便于诉讼,众多网络服务功能主要面向诉讼当事人。在过去的十余年里,二中院官网逐步实现了立案、审理、执行和信访等关键诉讼环节的网络全面覆盖。2008年,该院首次尝试“远程审理”模式,在处理一宗知识产权案件时,运用了证据双向展示和全景视频系统,使得原被告能够跨越地域参与庭审。
“小至数字助手”界面。上海二中院供图
吴海崟亲历了从早期局域网时代到如今法官们不可或缺的“AI助手”这一过程,他不仅见证了司法信息化改革的进程,而且深度参与了其中。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如同明镜,既揭示了我们的不足,也为我们开启了无限的可能。
从案多人少到法治共同体
二中院申诉审查与审判监督庭的审判团队领导、三级高级法官顾文怡,对于当前的工作产生了一种紧迫的认识。
1995年,顾文怡刚从大学毕业便投身于不久前成立的二中院,那时每个业务庭都迫切渴望人才,急切地期盼我们能够加入审判工作。顾文怡将那段经历形容为“火线加入”,那种“案多人少”的艰难局面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要破解“案多人少”的矛盾,依旧要靠刀刃向内的制度性改革。
二中院积极倡导法官增加案件处理数量并确保案件质量,通过制度创新来突破瓶颈,特别强调提升案件办理水平,从而显著提高了法院的整体结案效率。该院在立案大厅及官方网站上设立了“中国法官十杰袁月全信箱”专栏,为当事人和公众提供了一个线上线下均可联系的渠道,以便他们就法院判决及法律问题向袁月全法官寻求帮助,由法官及其团队负责解答疑问。
事实表明,这种答疑解惑与法律普及,不仅提高了民众的法律意识,而且加深了彼此间的信任,从长远角度考量,对法官的工作负担有所减轻。二中院设立了“乔法官工作室”,并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致力于构建一个融合诉讼服务、诉讼调解对接、司法服务保障基层治理等多功能的司法为民实践体系,并在四个基层设立了服务点,提供全方位的司法服务。
上海二中院公布了《司法服务保障基层治理案例手册》。相关图片由上海二中院提供。
服务范围越加广泛,所能获得的帮助也就越丰富。2023年,二中院作为主导,联合人民法院、基层社区以及社会组织,共同创立了基层治理工作室联盟。此外,还编制了《司法服务保障基层治理案例手册》,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了法律方面的参考书籍,增强了他们解决纠纷的能力,共同构建了一个法治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