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盛夏,热射病正逐渐成为威胁公众生命健康的潜在隐患。近期,青岛大学一名宿舍管理员因典型热射病不幸去世,这一悲剧事件向人们发出了警示。
悲剧实况
2025年夏季,青岛大学校园内发生意外,负责校园日常管理的宿管员在值班室内突发昏迷,不幸的是,他再也没有醒来。该值班室仅设有风扇用于降温,据分析,宿管员的死亡可能与重症中暑密切相关。该疾病主要侵袭老年人、体质较弱的人群以及长期在高温密闭空间工作的人员,这些个体的体温调节功能较弱,汗液蒸发速度较慢。当环境温度超过32摄氏度且湿度超过60%时,他们的风险显著增加。在此情况下,风扇吹出的可能是热风,并且会进一步加快他们的脱水速度。
致命危机
热射病并非仅仅是中暑那么简单,它是一种由高温引起的严重生命威胁。这种疾病会对人体全身器官造成类似于烹饪时的损害。当气温升高至41℃时,脑细胞会因高温而发生沸腾,患者可能会出现抽搐和昏迷等症状。此外,高温还会损害血管内皮,使得血液先凝固,随后可能引发大量出血。与此同时,肠道内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循环,这可能会对肝脏的解毒能力造成损害,进而引发脓毒症。此外,肌肉细胞可能发生破裂,使得尿液颜色变为酱油状,并可能引起肾小管阻塞。
隐匿伪装
典型热射病往往以“疲劳”和“眩晕”等常见症状掩饰其真实病情,从而提高了误诊的风险。其体温测量值可能仅为腋下38.5摄氏度,然而直肠温度却可能超过40摄氏度。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汗液分泌减少、皮肤干燥并伴有发热、恶心和呕吐等症状,以及行为上的异常表现。环卫工人、建筑行业从业者、老年人以及慢性疾病患者等群体,是疫情高发风险群体,对此情况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紧急救援
一旦发现疑似热射病患者,应即刻抓住抢救的黄金30分钟。患者应立即被转移到气温不超过26℃的环境中,并迅速脱去衣物。随后,应用2至20℃的冷水对患者的身体部位进行浸泡,以优先降低其体温。在10分钟内,必须测量患者的直肠温度;若无法进行直肠温度测量,则可测量耳温。同时,应采用静脉注射手段注入含有钠的液体,例如生理盐水;每小时注入的液体量不得超过1500毫升。另外,还需留意,禁止使用布洛芬等退热药物,以防加剧肝脏损伤的程度。
提前预防
治疗热射病发作固然关键,但提前实施预防措施显得更为紧急。比如,安装空调或配置喷雾风扇等措施,能有效降低室内温度。特别是在湿度超过70%的环境中,空调的使用显得尤为关键。此外,通过进行热适应训练,每天进行1.5小时的中等强度锻炼,并持续10至14天,可以有效增强个体的耐热能力。另外,通过穿戴式设备对体温核心区域进行智能化监控,一旦监测到的体温数值超过38.5摄氏度,不论是通过肛门测温还是耳温测温,系统将立即触发预警功能。
人文关怀
热射病作为一种由气候危机引发的生存挑战,突显了防暑并非少数人的专属权利,而是应当成为全体公众享有的基本。在采取技术性预防措施的同时,社会对高危群体的关注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必须致力于防止热射病引发的悲剧不断上演,确保关爱不受高温天气的限制。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究竟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有效预防热射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