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户中血压迅速升高的案例频发,导致公众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产生了浓厚兴趣。近期两周,每两三天便有血压异常的报道,这些情况是否已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这一疑问亟需我们进行详尽的分析。
网友血压疑问
网友评论指出,患者血压之前保持恒定,然而上周突然出现头晕,血压测量结果上升至150/90毫米汞柱。在服用了丈夫提供的降血压药物后,接下来的七天血压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但遗憾的是,昨晚和今天血压再次超过了150/80毫米汞柱,患者不得不再次用药。她对于在两周时间里血压仅在两三天超出正常值感到不解,并对自身是否已患上高血压产生了疑虑。这种疑问体现了众多人对高血压诊断的困惑。
高血压诊断标准调整
2022年5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正式发布,其中规定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有所调整。此前,诊断标准为收缩压需达到或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需达到或超过90毫米汞柱。然而,新标准将这一界限下调至收缩压至少13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至少80毫米汞柱。该指南的发布初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尽管如此,其制定基础是经过多学科研究得出的数据。综合分析344716例患者的数据后,研究发现,对于年龄在18岁以上且无心血管疾病既往史的人群,若收缩压每下降5毫米汞柱,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便会相应降低11%。
血压测量误区
血压测量过程中,错误现象频繁发生。尽管2022版的中国指南并未对诊断方法进行详尽说明,但强调了正确测量方法的重要性。指南推荐成年人使用那些经过标准化方案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在选择袖带时,气囊宽度应为12厘米,长度应在22至26厘米之间,这样的尺寸对大多数成人适用。而对于上臂围超过42厘米的人群,则推荐使用腕式电子血压计。
正确测量方法
2020年发布的全球高血压诊疗指南中,对诊断流程设定了具体规范,强调不应在患者单次就诊时即刻确诊。此规定仅适用于患者血压值达到或超过180/110mmHg,且具备心血管疾病相关证明材料的情况。我国相关指导文件特别强调,在诊所之外进行血压检测的必要性,但这一措施在国内的落实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血压测量结果存在不准确的情况。另外,在医疗室内进行血压测量时,患者可能会受到“白大衣效应”的影响。根据相关研究,这种测量方法的敏感度只有51%,准确性为88%。
正确测量要求
在血压测量时,必须精心选择合适的袖带,并保证测量环境的宁静。在测量前,应避免参与任何剧烈的体育活动、饮酒或摄入咖啡等行为。测量过程中,需保持恰当的体态,确保手臂放松且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通过重复测量并计算平均值,可以获取更精确的血压读数。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对于确保血压测量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网友情况诊断建议
目前,网友已进行过两次血压检测,然而,关于这些检测的准确性及是否处于正常血压区间尚无确切信息。张医生推荐使用所述的严谨测量方法。高血压的诊断需基于血压持续高于正常水平。鉴于此,公众应重视血压监测,并对自身健康承担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