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路上的梧桐树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树影被拉得长长的,宝山区文化馆门口的灯箱散发出淡淡的微光,宛如一张刚刚冲洗好的旧照片,将夏日的气息永久地定格在温馨的画面中。今日,一场名为“光影筑梦 公益同行”的文化活动——“阿拉公益电影院”在此拉开序幕,将炎炎夏日的炎热转化为光影的清凉,滋润着市民们的心灵。
宝山区文化馆精心打造了沪上首个公共文化配送品牌项目,该项目充分利用了宝山文旅的演出、展览、旅游、培训、导赏、非遗等多元文化活动资源,致力于构建一个独具特色的文旅商体展融合体验新空间。从现在开始,文化馆将每周定期播放公益电影,并在节庆、假期等特殊时期,精心组织一系列充满趣味和爱心的放映活动,让文化体验不仅仅局限于银幕,更融入日常生活。
今日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重要时刻,中共一大纪念馆携手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联合制作的开幕电影《无声的宣誓》在映后,主创人员与现场观众畅谈了影片背后的创作历程。在活动尾声,全体参与者庄重地站立,面对鲜艳的党旗,共同回顾了入党时的庄严誓言:“我愿加入党组织……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永不动摇对党的忠诚。”誓言分量沉甸甸,在每个党员心中激起强烈共鸣,加固了他们坚守初心、肩负使命的信念,也增强了他们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福祉奋斗终身的意志。
文汇报记者经过调查发现,“阿拉公益电影院”这一项目秉持着“红色文化传承、资源共享、便民服务”的宗旨,别出心裁地构建了一个融合“党建、公益、文化”三方面于一体的特色放映模式。“光影党课”这一系列节目,将《建党伟业》等经典影视作品与宝山地区的红色景点解说巧妙融合,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工业影展”系列则围绕《铁道游击队》等工业题材电影,将宝山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记忆串联起来;“非遗映画”系列则邀请了剪纸艺术家,以电影场景为灵感创作红色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这种将党建元素与文化体验相结合、通过公益活动推动价值传播的方式,宛如放映机光线穿透黑暗的象征,让红色基因在光影的流转中得以创新性的传承。
张阿姨住在杨行,她惊讶地发现家门口竟然有这么多的电影可以观看。原本她是打算来馆里参观画展的,但中央那面光影墙却让她驻足。工作人员向她详细介绍了公益电影的放映安排和活动地点。光影墙上的经典电影海报与动态地图在柔和的灯光下相互交织,与墙上的光带形成了一种别致的对比效果。
活动现场,三大环节如同电影镜头般逐一呈现:宝山区文旅局携手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正式签订共建协议,为项目提供坚实的专业后盾;在“浇花仪式”上,五颜六色的花朵在嘉宾们倾注的爱心之水中逐渐绽放,寓意着“公益之花”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绽放出勃勃生机;紧接着的启幕仪式,则开启了通往光影梦想与公益情怀的大门。
宝山区文化馆自“农村公益电影”项目起,不断致力于“阿拉公益电影院”的打造,持续寻求文化服务惠及民众的创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