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微博上热议“左氧氟沙星导致跟腱断裂”事件,此话题引发了公众对其药物安全性的广泛关切。对于此事件的真相,记者侯冰玉,来自大河报及豫视频,展开了详尽的调查与报道。
用药广泛情况
左氧氟沙星是一种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通常被称为“沙星类药物”。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该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皮肤软组织等部位的感染。该药物有多种剂型,如静脉注射液、口服片剂和滴眼液。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药品风险状况
河南省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齐艳霞强调,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确实可能增加患者患肌腱炎或肌腱断裂的风险。为此,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在2017年7月5日发布通告,规定在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中加入黑框警告,旨在警示公众此类药品可能引发的严重副作用,包括肌腱炎和肌腱断裂。
断裂发生特点
跟腱区域是肌腱炎及肌腱断裂的多发地带,同时肩部、手部以及肱二头肌等部位亦存在相关病例。此类症状可能在用药后数小时或数天内显现,甚至在治疗完成后数月也可能出现。齐艳霞强调,一旦发现这些症状,需立即予以关注。
高风险人群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在60岁及以上的患者群体中,以及那些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接受器官移植或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中,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后,肌腱受损的可能性显著提升。即便个体没有上述风险特征,肌腱损伤仍可能发生。至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导致肌腱损伤的确切原因,目前尚无明确的科学解释。
应对使用建议
尽管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肌腱炎或肌腱断裂的总体发生率在0.14%至0.40%之间,这一数字看似不高,但仍需予以关注。尤其是对于肌腱断裂风险较高的人群,应尽量避免使用此类药物。对于确实有必要使用该类药物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确保使用最短的疗程和最低的有效剂量。在药物治疗期间,患者应当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同时努力减少参与剧烈运动的可能性。
眼药水使用问题
针对公众关注的左氧氟沙星眼药水使用后可能导致的肌腱损伤现象,齐艳霞指出,依据现有数据库资料,暂未出现相关病例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眼药水时,患者需用手指轻柔地按住眼内角部位,保持1至2分钟,此举有助于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此方法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眼药水使用。
接触左氧氟沙星等药物时,我们是否需要更加谨慎,留意它们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