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小孩子们常常让人忍不住想要亲他们一口,但这样的看似无害举动却有可能导致孩子患上所谓的“亲吻病”。在河南郑州,就有一名名叫恒恒的4岁男孩不幸中招。那么,这种“亲吻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男孩患病敲响警钟
近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一位名叫恒恒的四岁儿童突然发起了高烧。最初,恒恒的父母误以为这是普通的感冒,并为他服用了相应的感冒药物和退烧药物。但数小时之后,恒恒的病情并未有所好转,反而出现了眼睑水肿以及鼻塞等新的症状。经过医生的诊断,恒恒被确诊患有“亲吻病”。这一病例提醒了众多家长需重视孩子的健康问题。
“亲吻病”真相揭秘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又称“亲吻病”,主要由EB病毒首次感染引起,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良性淋巴细胞增多的传染病。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内科副主任赵会茹表示,该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此病毒主要通过患者唾液的直接接触进行传播。
高发人群特点分析
“亲吻病”在人群中感染率较高,尤其在儿童及青少年中,此年龄段感染率尤为突出,通常在4至6岁间达到感染高峰。在此阶段,由于长辈们的宠爱,他们常会亲吻孩子,这一行为无意中增加了患病风险。该年龄段儿童免疫力较弱,面对病毒侵袭时更易感染,故对其健康防护需给予额外重视。
病毒潜伏情况说明
超过九成的成年人体内检测到EB病毒抗体,这一数据揭示了大多数成人曾遭受EB病毒的侵袭,且病毒多在潜伏状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感染科的主治医师黄辉指出,EB病毒几乎每个人在生命周期中都会遭遇。在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健全的情况下,病毒保持静止;然而,若免疫系统失衡,病毒则可能变得活跃。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这使得他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并实施相应的预防策略。
感染症状多种表现
初次感染EB病毒时,多数儿童呈现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状态,大约仅有10%的儿童会显现出典型的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普通感冒相似,如发热、咽喉不适,也可能表现为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肿大。除此之外,患者还可能遭受鼻塞、打鼾、眼睑水肿和疲劳等症状,而在某些病例中,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除此之外,EB病毒尚有可能引起肝脏的损害,造成肝酶指标升高、肝脾增大,严重时还可能引发黄疸症状。
患病治疗方法建议
“亲吻病”多呈现良性特征,病程相对较短,患者通常在1至2周内可自行康复。治疗上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措施,高热状况下可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降温处理。若肝功能检测出现异常,需额外加入保肝药物。若患者合并细菌感染,则需配合抗生素治疗。在患病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免摄入高糖高脂食物,以减轻肝脏负担。同时,应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引发脾脏破裂。医生特别强调,在应用针对EB病毒的抗病毒药物时,患者务必在专业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治疗。
请问您在周边是否观察到过“亲吻病”的实际案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经历,若您觉得本文内容有价值,敬请点赞并予以分享。